既然是「完全不負責任的看片心得」,那乾脆再更不負責任一點,把一些於2007年寫的、貼在他處的,看DVD的心得搬過來這兒充充場面。
1408
打著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而成,原則上就有點吸引我,況且前不久才剛看過「大法師 The Exorcist 」這部經典恐怖片,很想多比較今時今日的恐怖片到底進步多少?(喂~啊先前看過的一堆鬼啊怪啊都不算恐怖片啦!!)所以囉,這片出了影碟,當然是非看不可了。
其實,個人覺得史蒂芬.金的作品其實跟恐怖比較沒有絕對關係,他的原著小說我沒接觸過(赧然),不過就我看過幾部改編他小說的電影而言,他所言的都比較算是人性的探討,說「恐怖」還不如用「驚悚」來形容還貼切些;好啦,言歸正傳,很努力的把這片給看完。
或許是我期望過高吧,看過這片後,實在給他失望著,劇情其實有點簡單,就是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飾演專寫靈異住房經驗的旅遊作家,然後住進「海豚飯店」的1408號超靈異房,當晚所感受到的一切超靈異震撼教育;咦~好簡單的劇情架構。一一a
其實,恐怖片向來劇情架構就不是很複雜,太複雜的劇情會轉移恐怖氣氛的鋪陳,在簡單的劇情中要有恐怖詭異的陳述,要麼~特效夠驚人(不論視覺或聽覺)、要麼~演員功力夠強,足以震懾觀影者;很顯然我在此片中似乎都沒很感受到這兩大要素。
劇中交代,1408號房是個住進去就出不來的房間(除非以死做終結),所以個人覺得導演在營造「幽閉空間恐懼」的氣氛似乎差了一點,當然,片中的電腦特效作得很足,但是不是因為電腦科技所呈現的特效太過搶眼,反而沖淡了觀影者的心理恐懼層面;不過話說回頭,此片的一些電腦特效其實沒啥新意,一些鬼影飄飄、電話自動轉接、壁上畫中人物更迭、水漫房間(唔~差點兒打成水漫金山寺),然後再是一堆爆破,我實在看不出以上這些東西有啥地方是值得用「恐怖」二字來形容。
然後在演員表演的部分,實在很想說:約翰庫薩克還是回去演一些輕型愛情喜劇的好;就以這個劇情鋪陳而言,我想這個房間應該讓入住者去面對自己內心最深沉的恐懼或罪惡或羞愧或遺憾處,在不斷、不斷的循環折磨下,進而逼使住房者因此癲狂或受不住折磨而自盡終結,可我在看約翰庫薩克面對這個靈異房間不斷出招試煉他能耐,就很明顯的覺得約翰庫薩克的演技不大能夠說服得了我──他有到達癲狂的地步。
依我個人粗淺的認知,一個人不能亦不敢面對而必須深埋心底的事情,在他最脆弱兼最不設防的情形下重現的時候,那種重擊和震撼,應該是讓當事者絕對無法負荷,或者即時癲狂、或者立時脆化、或許會更有甚者也說不定,然而我在約翰庫薩克身上看不到這一些,或許應該說有但是太淺;比方說:出現他往生的父親那一場戲,或許主角對孤獨死去的老父,有強烈的愧疚,不論這愧疚出於何處(棄養?童年夢魘?)那種面對面的、強大的愧疚和深沉遺憾的情緒,約翰庫薩克沒能掌握的很好,或許是因為片子太強調特效的發揮,以致來不及鋪陳這部分的情緒?又比方說,主角的因病故去的小女兒現身時候,那種身為父親對自己女兒病故的無能為力、強烈的自責以及恨時間不待的種種複雜情緒的交錯,似乎他也沒能表現的很到位。
戲末約翰庫薩克以一把火燒了這個房間,這個部分,個人覺得說服力似乎也稍嫌薄弱,沒錯,這個房間是不斷的循迴往復的出現讓人難以承受的心底幽暗事(即佛家所云的《無間道》),但是約翰庫薩克的表現似乎還不到讓人感覺他有抓狂到難以承受的地步,所以他的一把火,我不是很能接受;再者,山繆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所出飾的飯店經理面對約翰庫薩克放火一事所說的那一句:「麥可恩斯林,真有你的!」個人也看得有點小莫名,或許只能說,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所以挂一漏萬吧。
走筆至此,忽然想到同為史蒂芬.金所改編,由強尼戴普(Johnny Depp)岀任男主角的「祕窗Secret Window」,這片其實劇情上也滿薄弱的(唔~純屬個人觀感),不過,強尼戴普的確是很出色的演員,他把主角那種神經質的陰鬱表現的非常到位,「祕窗」這片個人會覺得比「1408」來得成功一點,主要就是演員選角成功。
其實約翰庫薩克也不是真的那麼一無可取,不過個人真的覺得驚悚片應該不是太適合他的戲路,若以驚悚片來論,那麼「致命ID (Identity)」算是他在此類型中表現最好的了,不過該片打的是群體戰,不像本片單靠他一人獨撐,所以,該怎麼說呢?!
如果說「1408」是由神經質的強尼戴普、又或者是爆炸力很強的凱文貝肯(kevin bacon)來飾演的話,說不定會有更撼動心理層面的演出也說不一定,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突發奇想罷了。
K歌情人 ( Music and Lyrics )
只要是有經歷過80年代流行音樂的人,一定會對這片的笑點特別有感覺;光是片頭一開始,「爆小子」的MV就足夠讓人大笑三百回合,可是笑完之後,就會有一種「時間飛逝」之嘆了! ←呃~老頭兒特有之景況,咦!!
編導藉由片中的新一代流行天后──CORA這個人物,揶揄了一下所謂當紅歌手本身的內涵深度與名氣不一定成正比,同時也藉由茱兒巴莉摩Drew Barrymore說出:「同時褻瀆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這句話,來諷刺所謂的流行文化的浮淺和盲目。
休葛蘭(Hugh Grant)這位英國出身的演員,以【莫利斯的情人】(Maurice)一片崛起,之前他大都岀飾比較翩翩貴公子形象的角色,他也曾經想以【非常手段】(Extreme Measure)這片中的醫生角色改變戲路,印象中似乎是不怎麼成功,所以後來他又演回那種白面書生形的角色,比如:【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一直以來,我對休葛蘭的演出還算滿喜歡的,不過看來看去老是一個樣兒,久了也疲,他自己大概也急思突破,我個人是覺得他在2001年演出【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中那個花心大蘿蔔老闆後,才算是真正轉型成功,那種痞痞的、頗有經風霜的、有點壞壞的,偏又長的白淨俊俏的角色,休葛蘭詮釋起來還真滿到位的。
茱兒巴莉摩(Drew Barrymore)這位童星出身的女演員,其實她這幾年的作品都還滿有一點意思在其中,算是好萊塢中少數幾個有頭腦又兼具美貌(唔~美貌這部分不做抬槓論)的女演員,她把劇中那位有點神經質、有點自我封閉、缺乏自信、說起話來一長串又快又急的角色,演的活靈活現的。
這是一部輕型喜劇,帶有一點詼諧、一點揶揄和不大刺耳的諷喻在其中的溫馨小品,其實我還滿喜歡這片子的,因為裡面有幾首歌曲是比較屬於80年代流行歌曲的編曲模式,正是當我『年輕時』所熟悉的曲風,加上劇情輕鬆但不胡鬧,嗯~是不錯看。
巴黎拜金女 ( Hors de prix )
在「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都成了不能肯定的疑問句時,那……門房與拜金女當真能 ”幸福快樂” 的生活下去嗎?
這是一部法國喜劇片,說實的,挾帶強大資金和勢力的好萊塢成了所謂的『主流電影』,我個人其實甚少接觸好萊塢以外的電影了(嗯~因為我只是個俗人,咦!!),在看習慣了那種大剌剌的、直接了當的所謂美式幽默後,這種淡淡的、令人莞爾的、在不經意處會心一笑的法國式幽默,看來讓我有一種一新耳目的清新感。
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飾演的女主角艾瑞,是個專釣富豪的所謂「上流名媛」,陰錯陽差的誤以為在飯店當服務生的約翰(蓋德艾麥漢(Gad Elmaleh)飾演)是個富家公子,後來她發現他不過是個窮小子,在約翰蕩盡所有積蓄就差不多要走投無路時候,卻在一個巧合中被一名貴婦收做「小狼狗」,最後是艾瑞發現自己真的愛上約翰,所以約翰離開了該貴婦,和艾瑞共騎一輛機車揚長而去;以上是整個劇情大概,在此不多做贅述。
個人對此類幽默詼諧不戲謔的輕鬆小品,其實還算滿有點興趣的,至少觀影時心情上輕鬆愉快,沒什麼很大的負擔,不過我還是對本片有一點點小地方不是很抓得到,那就是當約翰決意要離開包養他的貴婦時候,該名貴婦說了一句:「像我這麼有錢,還買不到像你這樣的人」;這一幕我有點小困惑,到底該貴婦說此話時的心情是:
我這麼有錢還怕買不到小狼狗!
我這麼有錢卻沒買到過像你這種個性的人?
我這麼有錢卻買不到像你這樣願為所謂愛情犧牲的人。
再者,最後一幕戲是男女主角共騎一部機車徜徉在濱海公路上,看來應該會是個happy ending,可我隱隱然有點不安,不安在:以後咧?
古不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都很懷疑他們兩個到底能在一起多久的時間?所謂的愛情經不經得起物質需求上的消磨?高消費習慣的女主角會甘願粗茶淡飯的守著男主角?還是會將囊篋蕭然的男生一腳踢之?還是說各自再繼續當釣凱子的「名媛」以及被包養的「小狼狗」?
咦~我好像真的想太多了!!
荒野大飆客 ( Wild hogs )
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提姆艾倫(Tim Allen)、馬汀勞倫斯(Martin Lawrence)以及威廉梅西(William H. Macy),四個有中年危機的男子,放下了工作,騎上了重型機車,開始了一段夢想中的西部冒險之旅。
這四個人基本上都是『扛把子』,都是可以獨自撐起一部片的一線演員,放在一起卻似乎沒激起很大的火花;片子一開始其實有試圖去探觸所謂的中年危機,只可惜是那種「蘸醬油」式的即沾即走;若論中年危機讓人放下工作去追尋自我這部分,1991年由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主演的城市鄉巴佬 ( City Slickers )會更深入些,同樣都是追尋一種西部夢,城市鄉巴佬對那種中年人的危機感、青春不待的感嘆,都比此片來得更深入些;再者就是,這兩片同屬喜劇類的,只是城市鄉巴佬的鋪陳,是那種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會心一笑,跟此片那種硬掰出來的搞笑橋段,其間所差,豈只一步之遙。
另一讓人詬病的──制約化兼丑角化了同志,片中同志傾向的警察杯杯所呈現出的形貌,實在很讓人吐血;編導更藉由一個所謂美滿家庭,誤會四個主角是同志旅人,其呈現出來的驚惶失措,讓人覺得編導是不是「恐同症」患者!?
撇開上面這一小小的缺點(唔~純粹個人感覺),個人很是覺得這是一部美國夢,一個美國專有的:西部拓荒夢(唔~正確一點來說應該是「搞笑的現代版西部夢」)。所以我們看到歪歪斜斜不易駕馭的重機車取代剽悍野馬、結隊出沒的匪群讓皮革飆車族替代,而寧靜的鄉村小鎮更是當年屯墾區的進化版。
忘了是哪個台灣大導演說過的話:中國導演都想拍一部自己的武俠片,美國導演則是想拍屬於自己的西部片。咦~果然是至理名言!
不過話說回來,此片編導有很努力在搞笑部分,很多地方其實是真的弄得很好笑;現在日子已經那麼難過了,偶爾有部能讓人開懷大笑的片子來看,說實在也是功德一件了,所以囉,不妨讓自己開開心心的哈哈大笑個一下唄。
追求美國夢 (American Dreamz)
曾經在HBO看到這部影片,覺得諷喻得很有趣兒,因為抓不準電視播映的時間,回回都看斷簡殘篇的很不過癮,所以就去翻這片子回來看,某些橋段雖說在電視上看過,但還是能讓我一邊看一邊唏哩嘩啦地亂笑而驚動四座來看我發啥傻來著了!
影片大大的嘲弄《美國偶像》( American Idol ),這個超高收視率的美國選秀節目;休葛蘭(Hugh Grant)出飾深諳觀眾心理的節目製作兼主持人,起始就設定哪幾類人最適入選以奪收視率,說明了所謂素人明星其實是可以完全靠操作出來的。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的美國總統,永遠都在狀況外,甚至後來還得戴著隱藏式耳機,讓幕僚長在幕後幫他提詞;編導在這此嘲弄美國總統的無知、無能和無感,更藉由幕僚長的一段談話:誰管他媽的加拿大報紙寫啥!!那是加拿大人才需要知道的!!點出大美國心態,另外對於中東情勢也全然以一種強權干預的狀態。
片中來自中東的歌唱選手-歐梅爾,編導把他設定成一個:面對豐沛物質享樂的資本主義社會手足無措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型的人物;也把所謂恐怖組織給搞得很卡通化,大踩中東民族性紅線,基本上也可算是嘲弄到家了。
編導藉由片中的總統在選秀節目當特別評審時的一席話,點出美國橫加干預他國內政的無禮,也間接傳達出該對所謂【大美國主義】應開始有自省態度;不過這畢竟只是一部喜劇片,所以片末,該總統終於有了自省能力、撤換幕僚長、且更貼近社會民眾;對此相較於除了揣度上意、逢迎拍馬、順我者生逆我者扣帽的某東南亞島,咦~果然大大不同!
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當不只一個朋友跟我推薦這部片子了以後,我想,雖說我對男主角-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沒什麼特別期待,但還是從架上拿起這片DVD;看完之後,我有一點小疑惑,經過幾天的思索、發酵後,我又再看一次,然後變成一種無力感。
這是一部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其實一個成功人物的崛起,其背後勢必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和挫折,或許因為可使用的元素太多了,在所謂商業考量下,編導擷選了最易挑動淚腺的部分,也就是父親和小孩子的相處互動處下刀,所以我們看到了主角貧困交加的帶著兒子睡在地下鐵的公共廁所中、所以我們看到主角帶著兒子,跟著一大群、一大群的遊民一起到教堂去排隊以便獲得免費的床位,我們更可以看到,無論如何窮窘、匱乏,主角也都誓言絕對不放棄兒子的撫養權,最後,一切困頓終成過去,他成功了,達成了他自己所說的「幸福來臨了」。
無疑的,這是一部勵志片,用意在鼓勵大眾,面對失敗、努力突破、不屈不撓、絕不放棄,那麼,成功總有一天會來臨,的確,片中有傳達到這一些理念;而劇中父與子的互動,也的確很容易牽動觀影者的情緒,作為一部商業勵志片,我想它是成功的;再加上,威爾史密斯和他的兒子Jaden Smith一起攜手演出劇中父子,這無疑更是一種宣傳的話題;但是整個看完後,我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媽媽呢?
飾演威爾史密斯太太的珊蒂紐頓(Thandie Newton),曾經滿心歡喜、全力支持威爾史密斯的事業──代理手提式骨質密度檢查儀,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個在威爾史密斯口中會讓他們大發利市、名利雙收的產品,對他們而言根本就是個夢魘;從滿心支持到失望到絕望繼之以心死,這一段的心理過程,編導完全沒有做任何的交代,所以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看到珊蒂紐頓對丈夫叼唸她身兼數職的疲累和分身乏數、對貧瘠困頓的生活無法再忍耐、最後甚至在他最需要她的時候卻棄他而去;誠然,這是真人實事改編,男主角的妻子或許真的在那個時間點離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卻隱隱然的感覺到,似乎導演有意無意的在傳達:因為珊蒂紐頓不夠堅持、心存懷疑、沒全力支持,所以就沒有享受成功果實的機會!
我不知道成功後的主角有沒有回頭去找曾經跟他牛衣對泣、相濡以沫的糟糠妻;但是編導的確把珊蒂紐頓曾經對威爾史密斯的付出給忽略掉,剩下來的只有她的恆心毅力不夠、對生活貧瘠的不耐煩以及背夫棄子的逃離,這些林林總總,似乎在暗示著女性的某些堅持度不夠甚至忠誠度不足?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另類變相的輕視女性。
其實這片還有一個地方讓我非常的無力感,那就是好萊塢對東方人的歧視與醜化,如果說,編導試圖說服觀眾:
當主角穿梭在醫院診所努力推銷儀器為得是要有飯吃。 ←這是該認可的。
當主角拚命追逐也要搶回自己的儀器因為那是它的財產。 ←這是應該的。
當我付出所以得到收穫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編導希望傳達的主軸。
如果說主角賣力銷售他的產品( 不論是醫療儀器或是理財計畫 )賺取屬於他的合理、合法的錢財,這是被值得用正面且溫馨的方式來鼓勵的;那麼,那個開設托育所的華裔女子,她同樣也是提供自己的時間跟寓所來換取正當合法被許可的錢財時,為什麼要被用刻薄貪財的模樣來呈現!他們二人不都是在謀生活嗎?!再者,編導透過主角一再強調華人街牆面上所書的文字拼錯,而卻無人理會時候,這時間我不禁想到所謂美國人的優越感,以及黃種人不夠實事求是的歧視?
如果拋開以上一堆囉哩叭嗦、嘮哩嘮叨兼又胡言亂語的東西來看這片,其實它是很成功的,因為它非常完整的傳達出主角那種不怕失敗、不怕被拒絕、努力不懈的奮鬥終至幸福臨門,以及父與子之間的情誼,基本上這是一部溫馨而不沉悶的片子;另一個成功的地方就是威爾史密斯,他還滿成功的拋開了以往那種「無論飾演什麼角色都還是威爾史密斯」的窠臼,在看此片時,真的會忘了他是威爾史密斯,當然,除了他展現超強體能的跑過數十條街道的那幾幕戲是例外。
一公升的眼淚 ( 1リットルの涙 )
本片是以日本少女木藤雅也,罹患「脊髓小腦突變病症」(小腦萎縮症),在她發病的14歲到21歲期間中所寫的日記為主軸,將其努力及奮鬥的真人實事改編而成的,去年初(2006)就紅翻半邊天,我到這兩天才剛看完;這片共有電影、電視兩個版本。
我是先從電影版看起的,電影版是由大西麻惠出飾雅也一角,或許因為時間限制的關係,有些細節不是交代的那麼清楚,像主角開始有了病徵,行動開始遲緩、不便,同學間給予的情誼和幫助,並沒有交代的很清楚;所以在雅也被迫離開原本就讀的學校,要轉去殘疾專門學校時,班上同學哭成一團一幕,讓我看的有點莫名;再者,電影版中也沒清楚交代木藤家境,因此,當雅也的母親-潮香說她不能沒有工作的時候,我也沒很能感受到他們經濟上的窘迫(當然這種疾病應該是必須耗費大量醫療費用吧),另~父親這個角色在此差不多等同一個影子;還有就是雅也的弟妹們對雅也的發病歷程,應該會有些許的心理轉折在此也都沒見到;所以這片子雖說還是有讓人感動的因子在,不過情緒上有很多地方是連貫不起來的。
所以我又去看了電視版,不過因為兩者之間的劇情有點小出入,所以就上網翻查了一些相關資料,比較其中的差異:木藤雅也變更為-池內雅也,其父的職業也從一般上班族變成豆腐店老闆,再者,雅也的主治醫師從女性變成男性,然後虛構一個雅也的男朋友-麻生遙斗。
當然,因為電視版時間上充裕許多,所以鋪陳得比較細密,將主角的家庭生活環境、父母親各自的職業、手足之間的相處、學校同學的相處以及醫病之間的互動.都有很完整的鋪陳,不過也因此增生幾個虛構的人物出來。
先不論人物真實性,電視版的確比較有足夠的時間去鋪陳出雅也發病後,周遭其他人的一些轉變也好、心路歷程也罷,故事性變得完整、戲劇張力也強化許多,在強大渲染力下,催淚指數大大提升。
電視版的雅也由澤尻繪里香飾演,其母潮香則是藥師丸博子出飾,父親則是由陣內孝則演出;其實我不得不說的是:澤尻繪里的演技在此實在有待加強。
藥師丸博子的母親一角,在愛女罹患重疾初期,又要隱瞞病情、又要四處尋求相關知識、還要分身於工作和家務;後來轉變成愛女最大的支持者,暗地裡的焦慮在女兒面前還得強顏、還要照顧家中其他子女不論生理還是心理,那種母親對兒女的付出與照顧,演來層次分明、不慍不火;而陣內孝則的父親一角,被設定成言行舉止比較誇大的型式,可在初聞女兒罹患不治之疾時的驚惶和不能接受、咬牙苦撐經濟的窘迫以及那種父親對女兒的愛憐和不捨,雖說表演形式上因角色設定而比較誇大,但同時很能讓人感受到那種父親想保護女兒卻偏偏苦無施力點的酸與苦;而澤尻繪里香的雅也,就感覺上比較浮面了;常常我會在藥師丸博子以及陣內孝則的對手戲中感動的熱淚盈眶,可往往鏡頭轉到澤尻繪里香這邊時,就散了,當然,她的演出也不是那麼不適任,只不過相較之下自然遜色了。
反觀電影版的大西麻惠,在演技上確實比澤尻繪里香更勝一籌,她把雅也的病徵-腳步不穩、頭部不由自主的搖晃、到後的來口齒不清、四肢蜷曲都表現的很好。
在同時比較電影版跟電視版的不同,電影版比較著重在雅也身上,把小腦萎縮的病徵比較忠實的呈現,再者同時也比較真實的呈現出那種病中的孤涼感(身為重症者在長期抗戰的時間裡,縱使身邊的人再怎麼貼心照顧,我想病者本身的心裡一定還是會有孤獨的悲涼吧),個人覺得電影版會比較接近[類紀錄片]些,比較忠實呈現而不帶太多的情緒。
至於電視版,因為是一集一集的播出,時間上充裕了許多,且在收視的考量下,自然會有更細膩綿密的情感鋪陳,所以我們會看到雅也手足之間的相處,有歡笑也有爭執更有姊妹間的爭寵;也可以看到雅也的同學,那種初期的包容體諒到不堪負荷的照顧以及課業嚴重落後的焦慮,面對重症患者的同班同學,到底要犧牲自己繼續包容扶持下去還是要說出自己實在不想被拖下水的矛盾;當然也能感受到醫者在無可治的病症面前的焦心和無力感;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完整無遺的感受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和承擔,這些都是電視劇的優勢。
如果你還沒看這一部戲,那麼我想建議你:先從電影版看起,先慢慢感受那種溫、文、無奈、和堅強;然後再看電視劇讓情緒一次傾洩吧。
附帶一提的是藥師丸博子,我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1984年的電影[里見八犬傳]中清麗脫俗、嬌美可人的『靜姬公主』一角;想不到這許多年不見她的作品,再見到時她已經躍昇為飾演媽媽的角色,戲末更見兩鬢飛白雪的造型出現,歲月果然是…咦!
門徒
爾冬陞編劇導演、陳可辛監製
吳彥祖是個臥底在海洛英毒販頭頭劉德華身邊的警察,張靜初染有海洛英毒癮,帶著一個小女兒住在吳彥祖賃居對門處的單親媽媽,古天樂則是她不負責任又有超大毒癮的男朋友,而袁詠儀飾演毒販頭子劉德華的懷孕妻子。
這部片子主力架構在劉德華以及吳彥祖二人身上,一個是毒梟、一個是臥底警察;毒梟挑接班人就剛好挑到臥底警察,臥底警察越接近毒梟的生活就越對自我認同產生疑惑,一方面毒梟以供需之論合理化自身行為讓臥底警察逐步認同、但另一方面,看到單親媽媽將錢都花在買毒品以致於母女二人沒飯吃的情景,又會讓這個臥底警察對自己任務更加有使命感,就大概是這樣的來來回回。
其實一個臥底八年的警察,應該會有更多的掙扎、更深沉的無奈,甚至是那種迷失在「警察」、「接班人」的兩種不同角色中,不過很可惜的是,這部片子中並沒有看到該有的掙扎跟迷失;再者,如果說,張靜初的單親媽媽角色是加強吳彥祖對毒品的嫌惡,但是整部戲從頭至尾也沒看到任何相關任何細節,是足夠引起一個臥底警察更加堅定自己要緝拿毒梟的決心和使命感;然後,劉德華自殺那一幕,吳彥祖的那種兔死狐悲也讓我看的莫名;雖說吳在劉身邊八年,可是除了看到幾段劉交代吳在交易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一場以槍抵住吳額頭的試煉外,實在也看不出劉、吳二人有其他更深刻的交心時刻;以這樣薄弱的交情,會讓一個警察因為一個毒梟的死,而心情低落,是有點讓我難以信服的。
袁詠儀的角色在這部戲中,真的有點可有可無,既看不出她是否知曉枕邊人是大毒梟、也看不到她跟劉之間的夫妻情深打哪來;是不是故意安排此角來沖淡太過陽剛的劇情?另外就是,導演似乎有意安排所謂「惡有惡報」吧?劉雖然坐擁億萬財產,偏偏身有惡疾,然後一對兒女也個個叛逆,全然不甩他們的老爸;最終再以自殺收場,留個遺腹子讓其妻去辛苦?或許導演想藉此作個所謂的「道德勸說」吧?
張靜初的染毒和戒毒動機,其實說不上恰不恰當,為了證明給男朋友知道戒毒不難所以染上毒癮,因為愛上吳彥祖所以要戒毒;噫~只能說愛情的力量真偉大嗎?!
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是角色上的安排,古天樂和吳彥祖都曾有「劉德華接班人」的封號,吳在此飾演一個算是可以有深度刻劃的臥底角色,而古則是以狼狽猥瑣的形樣出現,可以質妻鬻女以解自身毒癮,算是孬到極點;同樣是接班人,二人在此的境地大不相同,不知是有意如此安排還是巧合,或許不同的觀影者會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了。
戲末以吳彥祖意欲注射毒品,而讓張的孤女阻止一節,個人覺得其實有點多餘,也許導演是想用「小孩子」來代表一個有值得奮鬥的未來,當然這只是我粗淺的想法而已。
- Mar 25 Wed 2009 13:33
不負責任的看片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