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完「海角七號」這片了,嗯,的確是好看的片子,有笑點也有讓人動容處,且融合了眾多元素在裡頭(不論是市井小民的生活、民意代表的特權作風、還是對日的某種情結,都有作一定程度交待),對於我這種專門只看得懂淺顯、娛樂性較高的片種人而言,很高興台灣終於有人拍出有別於侯孝賢、蔡明亮…等等大導演,專拍那種沉溺在自我夢囈中、讓觀影者直想打呵欠的片子。
網路上對此片的讚譽交加,大概也輪不到我這種白癡級的人多加贅詞來稱讚,對此片看完後我只有一個感想……之後呢?
顯然的,片中的主角-阿嘉,當初離開家鄉到台北尋夢不成才會回來的,雖然,最後終於在恆春當了日本歌星演唱會的暖場歌手,也算稍稍一圓夢想,但...唱完之後呢?是繼續留在恆春當個兼差的郵差?還是又回台北繼續尋夢?
阿嘉的繼父-恆春的代表會主席,一心想修補他跟阿嘉的關係,耍盡特權終讓繼子上台演唱,那之後?他們之間的裂縫是彌合?還是繼續這樣僵著?夾在中間的阿嘉的媽媽呢?她又是怎樣的想法?
那個「幹!我是國寶咧!」的茂伯,終也在台上彈了月琴,但之後呢?是如他所說繼續「當神主牌供著」?還是說能夠有機會讓更多人見識這類國寶級技藝?
推銷馬拉桑小米酒的馬拉桑也上台秀了貝斯(他在片中沒名姓,就以馬拉桑稱之),但之後呢?他的業務量會激增嗎?還是說他乾脆放下這種沒搞頭的工作也作起當歌手的夢?還有,他跟那位飯店櫃檯小姐若有似無的情愫呢?
那個打鼓的水蛙,他跟機車行老闆娘二人之間曖昧的不倫,是真是假?機車店老闆知否?他跟她會是怎樣的後續?
林曉培的清潔婦一角,最終又是怎樣?她的女兒-大大,如果也步上她跟她祖母的後塵,她又如何看待?
那個警察-勞馬,唱完後,繼續當警察?還是如茂伯所說「你也很會唱啊,這樣就甘願嗎?」
女主角-在台當日本明星來台褓母的友子,以照劇情走向,當是留在台灣,但那之後呢?如果她對阿嘉更深入的了解後,會後悔自己放棄了回日本發展的大好機會嗎?
一場演唱會,當所有絢爛都歸於平淡甚至讓人遺忘後,當初上台的那幾人,又該怎樣調整心態?繼續甘於平淡嗎?
還有,年輕人因恆春無有可發展之嘆而離開,北上尋夢不成才又南返,那之後呢?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甘願留在恆春?每年幾場的演唱會真能改變這小鎮人口外流、沒落的命運?
或許因為這片太貼近一般人的生活,也就是所謂太平民化,讓我有這些「那之後呢?」的感觸;不過,電影終歸是電影,終是有落幕的時間,其他的,當然就不可能有再多交待,看來,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其他部分,我是覺得這片的確很清新又自然,沒有太多矯揉造作之處,不過,六十年前未能開花結果的戀情,在六十年後由阿嘉跟在台的友子來接續,這段其實算是「偶像式」的愛情,個人覺得有點俗套,但好看也是在這裡,誰都希望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能夠在不知何時、未知何人替我們完成的,不是嗎?
演員部分,其實范逸臣的表演只能算是OK而已,其他一些硬底子的配角才是精采,不論是馬如龍的代表會主席、張魁的飯店經理甚至是只有幾個鏡頭的沛小嵐(飾演阿嘉的媽媽)和佩甄(機車店老闆娘),還有一些飾演代表會主席助理的二線演員,那種鮮活靈動,都令人激賞,其他一些非演員,如:林曉培的清潔婦、民雄的警察…等等,拿捏得也不錯;另外,因此片爆紅的茂伯,流暢自然的演出,難怪爆紅。
我很欣賞導演在片尾的處理,就是當六十年前未能完成戀情而變成白髮皤皤老婦人的友子展開這些遲到了六十年的書信時候,導演並不交代她的任何情緒,甚至這位友子也僅用背影而已,鏡頭一轉,回到六十年前,少女時期的友子(梁文音客串),在碼頭邊苦等男友未果的絕望神情,畢竟,回憶是最美的。
很多人對於年輕友子在碼頭邊苦候的那段戲感覺最淒美,但其實我更在意的是,當滿頭白髮的友子,在放下手邊工作、不經意發現放在身邊的書信、展箋閱讀六十年前愛人的手跡時,她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心境?是釋懷?還是更加失落?是更怨恨當年情人的懦弱?還是反過來悔恨自己不該如此怨恨?六十年的煎熬深埋不願再想起的往事,一但再被開啟,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戲會落幕,曲終就是人散時,這些事情當然不會有任何後續了,看來,我真的是想太多了。
這片的主調就是在說:一群小人物成立的雜牌軍,在經過努力後,終也完成了理想或目標。其實這種架構作為電影題材的非常多,不過,所賴的就是導演場景調度的功力,調度得好,就能像此片一般開出紅盤;調度不好,那麼就即看即忘不留一絲漣漪;再說個不相干的,如果此片放在廿多年前國片當道、百花齊放的時空裡,能不能開出如此票房?還是說,台灣近年來的片子真的是被一些大導演給搞悶掉了,所以這種有歡笑有淚水的片子適時而出,恰好一解苦悶?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在空想罷了!
- Nov 14 Fri 2008 19:49
海角七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